实验教学> 教学研究成果

彩陶之路

基于大量的遗址遗物、器物标本实践研究和文献材料梳理,综合考量、深入探析中国先秦时期的文化谱系、聚落形态、人地关系、中西交流等问题,“彩陶之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首要通道、“丝绸之路”的前身,在早期中国文化的广阔版图上,逐渐清晰。

 

彩陶之路示意图

 

彩陶之路向西拓展

"彩陶之路"是以彩陶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文化以陕甘地区为根基自东向西拓展传播之路,也包括顺此通道西方文化的反向渗透。"彩陶之路"从公元前4千纪一直延续至前1千纪,其中又以大约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200年和公元前1300年四波彩陶文化的西渐最为明显。具体路线大致可概括为以青藏高原为界的北道和南道。"彩陶之路"对中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麦积山石窟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

2014年,张连城教授带领文化遗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团队与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联合申报了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麦积山石窟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技术研发与国际文化交流应用示范》。重点开展以泥塑艺术为重点的麦积山石窟历史文化内涵挖掘、虚拟修复及多维度数字展示交流。

在实验课程建设方面,开设《中国佛教石窟》实验课程,支撑了为文物博物馆专业《佛教考古》及历史文化遗产专业的《中国文化遗产》等专业课程教学,并服务于佛教石窟寺测绘等实践教学活动。实验建设利用摄影测量技术高精度虚拟展示麦积山78窟、123窟,数据采集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课程实验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开发虚拟展示及相关实验操作,形成从佛教知识通识教育、佛教石窟对象价值挖掘、石窟数据采集、虚拟测绘到多媒体展示等一整套实验教学项目。

本课程将使学生掌握佛教及石窟的学科研究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从事佛教资料整理及佛教石窟寺基础测绘等工作,初步开展佛教考古的科学研究,同时也为学习其它相关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畅春园全域可视化

 

畅春园作为清代皇家园林的代表,开启了“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建设,形成了清代特有的“僻喧听政”。在被烈火硝烟焚毁了百余年后,只留下几处残缺不全的遗骸,故地重游,很难寻觅“京师第一名园”的美景,更难想象当年“争储位”之惊心,“千叟宴”之盛景。然而今天,我们尝借助于科技手段,通过仿真动画虚拟复原昔时情境,以“故事”再现历史,希望能够或多或少帮助后人去理解和感受那段历史。

       虚拟仿真作为一种日渐成熟的科技手段,在文化遗产传承领域所发挥的作用逐渐为人所识;技术本身的价值不同程度地取决于其所承载的对象,皇家园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实现其历史遗迹的可视化再现,目的不仅在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亦在使其脱离时空的限制,成为人类可以真正“拥有”的文化遗产。

畅春园全域可视化项目的建设,通过对畅春园史料的搜集整理以及考古勘测数据的分析研究,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包括三维建模工具3D Max、VRay渲染器、二维绘制工具CAD、PhotoShop、以及Unity 3D引擎等,初步完成畅春园中路、东路、西路主要建筑群的虚拟复原和仿真动画制作,作为虚拟仿真技术在文化遗产传承领域应用的一种尝试,希望能为后续研究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