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北京联合大学官微:全国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联大考古再获荣誉

    6月11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兰州开幕。开幕仪式上,国家文物局对在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表现突出的50个先进单位和156名优秀个人进行了通报表彰。北京联合大学被评为先进单位,是全国获奖单位中仅有的两所高校之一;其中,应用文科综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张雯副教授被评为“优秀个人”。

国家文物局表彰现场(转自敦煌研究院官方微博)

 

    这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北京市规模最大的文物专项调查。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办[2020]41号)、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的通知》(办保函[2020]889号)、《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方案》及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方案》的总体要求,在北京文物局统筹和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牵头下,北京联合大学石窟专项调查组召集了具有石窟寺考古、田野考古、民族宗教、佛教艺术、古代建筑、地理信息科学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多学科高层次人才参加专项调查工作。

    张雯老师承担了实地调查组织实施和调查报告主笔撰写工作;中心黄晓东老师全程参加了此次调查,负责并完成了北京石窟寺地理信息系统相关分析。

 

北京联合大学石窟专项调查组

 

    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调查组走遍京郊山区,核查地点101处,确认了北京地区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共65处,新发现3处,其中,房山迎风寺摩崖造像通过辨认题记,确认为北齐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将现存北京地区摩崖造像的明确年代大大提前,已被列为北京市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

 

 

    在调查报告的整理与汇总过程中,调查组拍摄照片万余张,绘图200余幅,高水平调查工作报告超40万字,将北京市各石窟寺与摩崖造像的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极大地完善了“三普”记录在册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资料,补充建立了调查发现的石窟寺、摩崖造像档案,掌握了北京市石窟寺的基本情况、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广泛搜集史料文献、碑刻录文、区文物志、文物普查登记,还注意当地民众提供信息、网友游记等来源,结合已有研究与新发现、新迹象,着重比对和分析近年石窟和摩崖的保存状态变化;坚持传统方法和高科技手段相结合,除了传统的石窟寺考古调查方法外,还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三维扫描等手段,对石窟寺及摩崖石刻进行年代分析、数量和面积统计,并对管理机构、安全防范情况及风险和保护状况进行统计调查,最大程度采集石窟寺保存现状和价值信息,为以后的可持续研究、保护展示和活化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初步揭示出北京地区石窟寺(含摩崖造像)的地域特征,提炼并总结其内在规律与原因,为构建科学有效的石窟寺保护体系提供重要依据,为北京地区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提供更加详实、可靠的学术支撑。

 

    调查期间正值隆冬,山上刺骨的寒风,脚下湍急的冰水,双肩沉重的装备,都没有阻挡调查团队成员前进的步伐。本次调查,是我校考古团队一次多学科交叉团队协作的重要实践,锻炼了石窟寺调查研究的专门队伍,积累了课题攻坚的宝贵经验。所获调查成果对加强北京石窟寺及摩崖造像的考古研究及保护利用、丰富北京建都历程的文化内涵、推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采自:https://mp.weixin.qq.com/s/eeaz9JEVsbcs-zA5nT_TUg)